找回密码
 新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991|回复: 0

太极和易经在最早是起什么作用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4-16 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引言
太极最早更多的可能是天象绘制,所以太极的出现一定早于《易经》,《易经》是出自人类第一次思想大爆发时期,是人类早期对经验观测意识工具化的结果。从历史长河中看,人类意识的工具化也是一个进化的趋势,可靠性越来越高。


根据现代的人类分子生物学研究,今天全世界的人类都是源自大概20万年的非洲。人类早期对星空日月进行观察,绘制天象是一个很正常的事情,现代考古在欧洲发现有4、5万年前的猛犸雕刻,刻有星空图,另外还有一些石刻也有星空日月图。

在今天的乌克兰第聂伯河中游等地,存在于公元前4000年初至前3000年下半叶的特里波耶文化是铜石并用时代。有几千年前生活在乌克兰境内的特里波耶人绘制在各种器物上的图案,以蛇装点的流动漩涡,寓意着时间流逝和季节变化。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内,有一把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象牙梳,这是迄今为止原始社会保存最为完好的梳子,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象牙雕刻精品之一。令人惊叹的是,在梳身雕刻的“S“形图案颇像后世的太极八卦图,就是这把梳子将“易学源于商周之说”提前了两千年以上。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文化。因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遗址而得名。分布地区东至黄海之滨,西至鲁西平原东部,北达渤海南岸,南到江苏淮北一带,基本处于古籍中记载的少昊氏文化地区。另外该文化类型的遗址在河南和皖北亦有发现。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校正后得出数据,大汶口文化年代距今约6500—4500年,延续时间约2000年左右。



屈家岭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3300—前2600年。主要分布在湖北,北抵河南省西南部,南界到湖南澧县梦溪三元宫,西面在四川巫山大溪文化遗址也发现了个别屈家岭文化的典型器高圈足杯碎片。分为早、晚两大时期。早期有斧、锛、凿和穿孔石耜等器,磨制一般比较粗糙。黑陶多,灰陶次之,黄陶和红陶较少。陶器表面多数为素面磨光。晚期磨光石器增加,双肩石锄是屈家岭文化常用农具之一。以种植水稻为主,家畜以猪和狗为主。出现了彩陶丝轮。屈家岭文化与龙山文化同时,位于湖南、湖北一带,与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蜀国彝族文化存在地缘联系。屈家岭文化应该是荆楚文化前身。屈家岭文化太极图:



陶寺观象台的外形,酷似太极,不仅是圆形,而且是顺时针旋转。特别注意的是银河系星空就是顺时针旋转,可见古人对顺时针旋转是来自天文观测。从观测墙的不同墙缝中,可以观测到冬至、春分、秋分、夏至的日出。可以看出屈家岭文化太极也是顺时针旋转。如果说古人对太极的起源于大江大河的水流涡旋,但是在地球北半球一般的涡旋大多是逆时针旋转。当然有科学家论证表示,大江大河的水流涡旋和地传偏向没有什么关系,地球转向无力影响水形成旋涡,地球上水旋涡的运动方向和存在方式只与地貌特征有关。即使与地球旋转方向没有关系,但是地貌等因素也使得逆时针旋转较多出现。

太极更多的可能是天象绘制。《易经》是人类早期对经验观测意识工具化的结果。其实早期经验的意识工具化还有很多,大多来自天象观测经验。如勾股定理。如下面的记载中商高说的“故禹之所以治天下者,此数之所生也”可以看出,早在大禹时代此天文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就已经通过观测度量而已知了。

《周髀算经》〈经卷上之一〉:
“昔者周公问于商高曰:窃闻乎大夫善数也。 请问古者包牺立周天历度。夫天不可阶而升,地不可得尺寸而度,数安从出?
商高曰:数之法,出于圆方; 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于九九八十一。故折矩以为句,广三,股修四,径隅五。既方其外,半之一矩,环而共盘,得成三四五。 两矩共长二十有五,是谓积矩。故禹之所以治天下者,此数之所生也。
周公曰:大哉言数。 请问用矩之道。
商高曰:平矩以正绳,偃矩以望高,覆矩以测深,卧矩以知远,环矩以为圆,合矩以为方。方属地,圆属天,天圆地方。方数为典,以方出圆,笠以写天。天青黑,地黄赤。天数之为笠也。青黑为表,丹黄为里,以象天地之位。是故,知地者智,知天者圣。智出于句,句出于矩。夫矩之于数,其裁制万物,惟所为耳。
周公曰:善哉。”




《易经》是出自人类第一次思想大爆发时期,人类历史上可以说有三次思想大爆发,第一次距今5000年(上下1500年)左右的时间,是人类从早期原始社会突变到阶级社会的关键过渡期,在认知上有飞跃性突变。第二次思想大爆发距今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认知再次有了一个飞跃式发展,出现了许多大思想家。第三次思想大爆发距今400多年前欧洲文艺复兴至二战结束,诞生了近现代科学,出现了如繁星般的著名科学家,人类认知迅猛发展,而今天是一个突变后的平稳发展期,这个平稳期还要持续很长时间。三次思想大爆发都是具有全球性的、多区域的,每一次的思想大爆发,最后表现出来的特征就是文明中心发生转移,落后文明取代原先的先进文明,并且以后持续较长的平稳发展时期。

《易经》是人类第一次思想大爆发的宏伟著作,是人类能够从意识工具角度诠释自然宇宙的开始。今天看,这个工具可靠性还是不是很高,这是因为人类的意识本身也是一个进化的过程。人类主流认知体系是人类意识从模糊化、随机化(原始经验)到固定化、系统化(宗教、哲学),再到意识工具化(近现代科学)的过程。与作为人的个体从诞生、成长的意识进化走的是同样的过程。而科学理论的诞生,也是同样的从灵感突现到观念系统化,再到工具化过程。



《周礼》上说:“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日《连山》,二日《归藏》,三日《周易》。” 可见《易经》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一般称之为“三易”。神农时代《连山易》、黄帝时代《归藏易》、以及《周易》,也有人认为分别是夏,商,周三代的《易经》。可惜的是,《连山易》和《归藏易》都已经失传了。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易经》只剩下了《周易》。

易经的起源估计要在距今8000年前甚至更早,但是人们一般将所有理论的最后定型者为创始人,如同以惯性定律为基本经验认知的经典力学理论,现在通常认为是牛顿的发明。易经从源自早期的经验认知到最后以万物有灵为主导观念占据绝大多数内容的理论,现在一般认为以《周易》为定型,今天看到的《易经》。

据有关资料,从距今1万年开始,地球冰川大量融化,气候显著转暖,人类开始活动频繁,殷商时代是全新世暖湿期的最后一个时段。同样的,距今20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也是一个气候极其温暖的时期。人类的活动突变,尤其是早期的人类活动突变,明显受到气候的影响。极端的气候是群体性活动突变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这种活动包括了政治、军事、经济和思想。活动的突变,带来了人类在局部区域对资源的剧烈竞争,这种竞争往往是一个局部区域相互有影响的多个政治势力之间的以暴力模式实现的,多势力的混战刺激了经验类认知的巨大需求,引发了经验认知的突变。没有这种多势力剧烈竞争,就没有认知突变。

认知突变也表现在人的意识的进化,任何一个意识,都是从随机性模糊性到固定化系统化、再到工具化的过程,人类群体性的意识,也是这个过程,短期内的群体性意识和长期范围的群体性意识都是这样发展的。

智人发展了十几万年,到距今一万年左右,人类对自然的认知也已经发展到一个出现工具的时期,通过认知工具指导生产生活。第一次思想大爆发,各种早期的认知工具就开始出现,如苏美尔人的天文学和数学,中国的易经、水稻种植技术、医术等等。距今四五千年前的陶寺天象台俯视外形酷似太极图,可以观测宇宙星空和节气变化。有专业人员用1、2年时间实际测试过用陶寺天象台观测记录节气时间,其结果与今天的节气时间点吻合。这些实物上的和思想上的工具起到了指导古代人类生产生活的作用。

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就是人的意识工具化,并且通过意识工具制造出实物工具。动物即使会使用工具,也是也无法达到这一点;动物即使有意识,也仅仅是随机性模糊性的,无法达到意识工具化的结果。更进一步说,从历史长河中看,人类意识的工具化也是一个进化的趋势,随着意识固定化、系统化的更多细节发展,由这些固定化系统化形成的概念之间的关联组合而成的工具越来越复杂,可靠性越来越高。

关于我们|手机版|小黑屋|免责声明|联系我们|Archiver|GRWZ.COM

GMT+8, 2024-3-29 19:07 , Processed in 0.05421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